崇信县聚焦“四个一批” 做强“平凉红牛”

  • 时间:2024-04-12 19:32
  • 浏览次数:
  • 来源:崇信县乡村振兴局
  • 字体: [ ] [ ] [ ]
  • 分享:

今年以来,崇信县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帮扶产业发展的重要讲话精神,认真落实2024年中央省市关于强化帮扶产业分类指导的安排部署,按照“巩固、升级、盘活、调整”的总体要求,紧扣“产业转型、结构升级、要素聚集、链条锻造”四个关键,统筹政策、项目、资金、资源、科技、文旅、生态、市场、品牌九个发力,不断做大做强红牛产业,聚力打造“平凉红牛”产业集群核心区和省级现代农业(肉牛)产业园,2023年底,全县牛饲养量达12.48万头,存栏量6.47万头,出栏量6.01万头(完成产值12.3亿元,增加值5.3亿元)。“平凉红牛”品牌入选2022年农业农村部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,同时入选“甘味”系列十大地方公用精品品牌,崇信县平凉红牛“窑洞养牛”模式2020年接受胡春华副总理视察,2023年成为全国高考地理试卷(全国甲卷)中的一道选考题,2024年接受任振鹤省长检查调研。

一、注重政策引导,调动群众养牛积极性。

按照“扶大、扶优、扶强”的原则,研究制定了《农业产业链及特色产业扶持管理办法》等政策文件,促进牛产业向规模化、标准化、集群化方向发展。一是加强组织领导。全面推进红色领航产业链党建联盟建设,成立了崇信县平凉红牛产业链链长制工作协调推进领导小组,组建了红牛产业链党委和2个产业支部,建立了“三单一图”和“六个一”工作机制,及时研究解决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。二是强化规划引领。编制了《崇信县平凉红牛产业强链延链补链实施方案》,确定了基地规模化、生产标准化、产业集群化等“五化”方向,规划了种群扩繁、高效育肥、产品销售等“五大板块”,实施链主培育、体系构建、饲草保障、品牌提升等“八大工程”,全力推动红牛产业链式发展。三是强化资金扶持。县财政每年列支1300万元左右,从产犊补母、基础设施配套、饲草种植加工等方面重点扶持,进一步激发牛产业发展的活力。创新推出“红牛活体抵押贷”,通过养殖户自愿申请、活牛抵押反担保、担保公司调查审核、承贷银行审批放款、财政全额贴息,累计审核发放“红牛贷”295户8724.3万元 ,购牛6700多头。实施“红牛超市”项目,采取农户在红牛公司认养母牛、承贷银行提供产业贷款、见犊自行留养或红牛公司回购的发展模式,为5户养殖大户贷款420万元,购牛260头。四是加大科技支撑。建立兰州大学绿源牧草公司科研工作站、红牛繁育场专家工作站,与中国农科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达成合作意向,选派科技特派员21人,组建红牛服务队9支,培育“土专家”、“牛状元”120人。

二、注重因地制宜,推广窑洞养牛新模式。

坚持把窑洞养牛作为打造平凉红牛核心区的创新举措,结合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盘活利用,探索推行成本低效益高、接地气疾病少、长势好坐膘快的窑洞养牛模式。一是坚持因势而新。依托黄土高原土层厚、县内废弃窑洞多等有利条件,坚持因陋就简、就地取材,对废弃窑洞进行改造利用,建成平头沟—姚洼、马家沟—沟老等7个窑洞生态养牛示范带,累计改造废弃窑洞1701孔,饲养红牛7500多头。二是坚持标准革新。针对以往群众养牛重数量、轻质量,重饲养、轻管理,重繁殖、轻育肥等问题,制定了窑洞养牛技术规程,按照“四区分离”要求,建成防疫室、消毒室、堆粪场、草料场等配套设施,全面推广良种、良料、良舍、良法、良医“五良”技术,窑洞养牛形成由点到面、规范运行的良好格局。三是坚持融合创新。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,把窑洞养牛与农耕文化、乡村旅游结合起来,大力实施“红牛+”工程,打造了以牛文化为主题的“农耕部落”旅游景点,通过窑洞养牛盘活利用土地820多亩,既推动了生态养殖、节约了土地资源,又留住了乡愁记忆、增加了群众收入。

三、注重延补并举,推动红牛产业提质效。

全面推进链长制工程,立足做大前端、做强中端、做优后端,强化龙头培育、项目带动、基地建设,推动红牛产业全链式发展。一是引培并举强龙头。坚持招商引进和本土培育齐发力,先后招商引资建办了伊顺祥清真牛业公司、杭州资路集团等产业化龙头企业,组建崇信红牛公司,带动红牛产业链发展,加快家庭农场、农民合作社等经营主体培育发展,进一步提升链主链员企业实力。二是抓实项目延链条。紧盯红牛产业链短板和弱项,精准谋划“四个一批”项目,安排财政衔接资金1034万元,锦屏镇陇通源、黄寨振兴5000头牛场、白新庄村熟牛肉加工生产线、大庄村老旧小区改造等一批延链补链强链项目加快建设。三是建强基地增规模。累计建成千头养殖场3个,标准化养殖小区达到41个,修建养畜棚舍341座,培育红牛特色产业强镇2个、养牛专业村6个、培育规模养殖户1238户。

四、注重体系建设,提升红牛市场竞争力。

进一步加大对红牛养殖专业合作社、场区、大户的监管服务力度,开展技术指导、疫病防控、产销对接等工作,确保牛肉从生产到餐桌的全流程安全,促进红牛产业持续健康发展。一是健全红牛繁育体系。注重加强红牛种质资源和基础母牛保护,引进优良秦川母牛和冻精开展定向固定杂交,重点培育生长快、产肉率高、抗病能力强的红牛繁育种群,加强与中国农科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沟通衔接,建成冻配改良点14个,建立核心群母牛档案700多份,冻配改良肉牛8900多头,为平凉红牛育种提供强力支撑。二是健全科学饲喂体系。按照稳粮、优经、扩饲的思路,大力实施“粮改饲”项目,引导龙头企业和农户优化调整种植结构,持续扩大优质饲草种植规模,完善草产品种植、收割、加工、运输、销售保障体系建设,年种植饲用玉米5万亩以上,加工转化玉米秸秆20万吨以上,为红牛产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饲草保障。三是健全循环利用体系。坚持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同步推进,大力推广“畜禽养殖-粪污处理-果蔬种植”等模式,累计建成有机肥生产线4条,年加工生产有机肥5万吨以上,全县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0%以上。四是健全品牌营销体系。成功注册“崇信红牛”、“崇信牛肉”地理标志证明商标,供港速冻牛肉获得中国海关许可批复,生产的高端牛肉产品畅销北京、西安等市场,推出的“红牛宴”、“红牛火锅”等系列美食深受消费者青睐。坚持每年举办赛牛大会,先后在央视《魅力中国城》和甘肃卫视《扶贫第一线》等栏目进行宣传推介,有效提高了红牛产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。五是健全联农带农体系。全面推行“国有公司+农民专业合作社+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+农户”产业发展模式,成立红牛协会,组建牛产业专业合作组织163个,采取协会引领、龙头带动、合作社服务等方式,探索推行“托管代养”、“寄养代繁”等养殖模式,引导农民参与产业发展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。
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