绿色果乡“沐”新风——静宁县实施“千万工程”助力“和美乡村”建设观察

  • 时间:2024-01-11 10:33
  • 浏览次数:
  • 来源:新甘肃·甘肃农民报
  • 字体: [ ] [ ] [ ]
  • 分享:

新甘肃·甘肃农民报记者 何香利 文/图


“以前住在农村过冬就是‘渡劫’,土厕所四边漏风;厨房冻得站不住;屋子取暖要劈柴生火、烧炉子、掏煤灰,‘烟熏火燎’环境差,还要担心煤烟中毒……”回忆起以前的生活条件,静宁县城川镇红寺村村民张娟娟仍心有余悸。

如今,张娟娟家安装使用了水冲式马桶、清洁炊事采暖炉具,还采取“太阳能+生物质炉具+散热装置”取暖,不仅温度有保障,院里屋里环境舒适,也没了臭味煤烟味。

张娟娟家是静宁县推进“农村清洁能源建设暨改厕改厨”项目落地的受益者之一。

近年来,静宁县深入推广学习运用“千万工程”经验,高效推进人居环境整治、改厕、改厨和农村清洁能源建设工作,夯实了和美乡村的底色。

甘沟镇王川村村民家里,干净整洁。

试点推行 120户农户“尝鲜”受益

赶在2023年冬季来临,静宁县威戎镇武高村村民李新军将用了几十年的煤房改成了厨房,高效低排清洁炊事采暖炉具,合理布局的灶具、案台、柜台、管线,让30平方米的餐厨空间宽敞明亮,窗明几净。

“这都是党的好政策‘温暖’村民,你看生物质取暖炉,做饭无烟、热水随时有;外墙保温,整个屋里干净又暖和。”李新军高兴地向记者介绍。

武高村实施的农村绿色低碳项目。

当前,在武高村实施农村绿色低碳村庄示范项目中,指导农户进行改厨,全村清洁厨房使用率达75%以上。

近年来,静宁县紧紧围绕方便农户生产生活、提升群众生活环境质量目标,通过分户改造、集中处理方式,引导项目村96户农户改造接通厨房上下水,解决厨房生活污水处理问题。

试点推行,农户受益。“我们以建设农村清洁厨房、改善农户生活环境为出发点,以节能灶具、灶台案台、密闭式橱柜和管线电线、上下水道、储水池、洗菜池等为重点,积极引导120户农户开展厨房改造提升。”静宁县农业农村局局长胡生平说。

城川镇红寺村村民家安装了高效低排清洁炊事采暖炉具。

同时,结合冬季清洁取暖,静宁县推广安装高效低排清洁炊事采暖炉具113台,解决农户冬季清洁取暖和炊事用能需求。

因地制宜 30个示范村添“新景”

农村厕所革命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,也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。

为提升改厕工作质效,2023年,静宁县以“三抓三促”行动为抓手,坚持从县情实际出发、群众需求出发,因地制宜探索推广“节水型三格式、双坑交替式、新双瓮式、单罐直通式、沼改厕”五种类型,做到宜水则水,宜旱则旱,因地制宜。

改厕村民家安装的冲水马桶。

“现在手一按,水一冲,上厕所方便了不说,臭味也没有了,环境干净又舒心。”走进静宁县古城镇陈河村村民陈小南家中,卫生间地面和墙上铺着亮堂堂的瓷砖,干净卫生无异味,冲水马桶旁边摆放着消毒液等清洁用品,再也没了农村茅房的影子。

“在推进厕所革命的过程中,古城镇各村充分尊重群众意愿,针对实际情况,因地制宜,不搞‘一刀切’,这样才能改到位。”古城镇党委书记王海军说。

因地制宜推广改厕模式。

小厕所,大民生。目前,静宁县累计抓建整村推进改厕示范村30个,建成卫生厕所5.62万座,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72.8%,其中,30个乡村振兴示范村户厕覆盖率达到80%以上,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增添了“新景色”。

清洁取暖 让村民乐享“绿色暖冬”

北风起、寒意浓。每到冬季寒潮来袭,甘肃多地气温一路走低,如何让群众告别“烟熏火燎”,乐享“绿色暖冬”呢?

清洁取暖是一剂良药。

村民家安装了“太阳能+清洁取暖”系统。

2023年11月28日,在甘肃省举办的“农村清洁能源建设暨改厕改厨现场观摩会”上,静宁县在农村清洁能源建设探索的经验,成为我省各地学习借鉴的“样板”。

寒冬时节,走进静宁县城川镇红旗村村民杨平家,掀开门帘,屋里暖意融融。与农家常见的取暖场景不同,房间里不见炉子,没有烟囱,闻不到烧煤味;安装了空气源热泵取暖,客厅木架上一盆盆绿植绿意盎然。

“生物质炉具+散热装置”取暖模式。

“再也不用扫煤灰了!这种取暖方式不仅清洁环保,一个季度下来还比烧煤便宜,全家人都能够踏踏实实过个绿色暖冬。”杨平笑着说。

近年来,静宁县紧盯农业农村领域碳达峰碳中和发展方向,积极探索模式,开展示范建设,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。

静宁县实施外墙保温改造的村子。

“我们在城川镇通过宣传发动,采取财政补助和农户自筹等方式,引导70%的农户采取‘生物质炉具+散热装置’或‘太阳能+生物质炉具+散热装置’技术模式取暖。”静宁县农村能源办公室主任何彦军介绍,同时指导20%农户利用空气源热泵正确合理取暖,鼓励少数农户节能节电使用电地暖,提升了农村清洁能源综合利用率。

绿色果乡,和美乡村“沐”新风。这个冬季,静宁县农户家不仅暖意融融,村子处处还洋溢着“和美”新风……
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