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民一体五治融合 促进乡村振兴发展

  • 时间:2022-07-20 17:35
  • 浏览次数:
  • 来源:崇信县乡村振兴局
  • 字体: [ ] [ ] [ ]
  • 分享:

五民一体五治融合 促进乡村振兴发展

—崇信县探索推行“五民工作法”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


近年来,崇信县通过完善基础设施、实施绿化美化、开展专项行动和常态化环境整治,村容村貌得到大幅提升。为了进一步提升乡村治理水平,大力推行村党支部“党建+基层治理”理念,积极探索推行政治为民、法治安民、智治惠民、德治育民、自治聚民的“五民工作法”,形成了党建引领、机制创新、多元参与、群众满意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。

一是党建引领为民,激活乡村“政治”新动能。全县各级村党支部坚持把富民发展作为打基础、利长远的工作常抓不懈,积极构建“村党组织—社党小组—党员中心户”三级组织架构,设立党员先锋岗、示范岗189个,成立红色先锋党员服务队79支475人服务于产业发展的各个环节,夯实了党组织带领群众发展产业的组织基础。探索形成了“牛果特色产业为主体、劳务短平快产业为补充”产业发展格局,先后通过公司引领、能人带动发展苹果园7890亩,养牛5540头,年均输转务工人员4321人,收入均在3万元以上,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1.3万元,村集体经济今年突破5万元,涌现出了张长学、王安魁等一批双创型农民党员,党组织引领发展、党员示范带动、村民实干致富、实干奋进的良好精神风貌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活力、带来了新动能。

二是多元调解安民,汇聚乡村“法治”新合力。结合县域工作实际,健全网格化管理体系,配全四级网格组织,建立了“村干部+治安户长+党员示范岗+网格员”多元调解模式,指导各级网格员积极做好信息报送、隐患排查、矛盾化解、法制宣传、便民服务、志愿服务等工作。成立法治教育工作室24处,今年累计举办“普法微课堂”67场次,围绕群众关心关切的婚姻家庭、邻里矛盾、土地纠纷等问题,调处矛盾纠纷121件,形成了“以网格为基础、以群众为主体、以村社联动为保障”的网格管理新格局,实现了一网四级、一网多能、网格共建、服务共享,有效打通社会治理工作服务群众的“最后一公里”。

三是科技创新惠民,构建乡村“智治”新模式。各级村党支部把解决好“一老一小一困”问题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,结合实施“雪亮工程”推动视频监控网络进村入户。投资1380万元建成智慧监控中心,在重点路段、公共区域架设高清视频监控探头310个,重点部位视频图像采集率达100%。深化拓展“数字化+网格化”服务模式,全面推进数字乡村建设,为189户“三留守”人员量身打造了“智能监测、一键预警”等功能的居家服务平台,吸纳以周围邻居为主要志愿服务人员345人,通过“农户报警—村级监控—志愿服务”的工作流程,实现了“农户吹哨、村组报到”精准化新型服务方式,实时保障和守护弱势群体的人身安全,全力提高了群众智能化生活水平。

四是思想铸魂育民,营造乡村“德治”新氛围。立足注重良好家风家教乡村基础,融合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,结合全国文明城市创建,先后建成法治文化长廊15处、家风家教馆、家风家教文化墙7600余米,廉洁文化亭12座,开展道德讲堂33场次,评选好婆婆、好媳妇、美丽庭院、最美家庭等各类典型135个,通过群众口耳相传的口碑效应,充分发挥了家规家训、道德模范等教化育人作用,着力解决铺张浪费、薄养厚葬、高价彩礼等陈规陋习10余起,以时代强音和传统美德推动形成文明乡风、良好家风、淳朴民风。

五是机制管理聚民,打造乡村“自治”新气象。各级村党支部着眼于群众的自我管理、自我服务、自我教育、自我监督和对干部的民主监督,积极聘请了离任村干部、老党员、乡贤能人等组成村级监督员,严格实行“四议两公开”工作法,先后召开村民议事会议112场次,集体商议决策项目建设、产业发展、移风易俗等重大工作38项,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123件,真正做到了民事民提、民事民议、民事民管。修订完善《村规民约》《红白理事会章程》等村级制度17项,常态化利用“文明诚信积分超市”“红黑榜”等机制管理服务群众,始终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,受教育群众达到了3500多人,群众自我管理意识和村级民主决策水平进一步提高。

(供稿:崇信县乡村振兴局李欣)
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