跨越山海助振兴 “津”心帮扶显真情——平凉东西部协作对口帮扶再结硕果

  • 时间:2022-12-06 17:09
  • 浏览次数:
  • 来源:平凉日报
  • 字体: [ ] [ ] [ ]
  • 分享:



跨越山海助振兴    “津”心帮扶显真情

——我市东西部协作对口帮扶再结硕果

平凉日报全媒体记者 赵晓燕




  走进崆峒区白庙乡贾洼村,一排排整齐的房屋坐落在公路沿线,清幽靓丽的文化广场里孩童玩闹嬉戏、老人打牌下棋,农耕产业示范园、特色农家小院吸引着城里的游客流连忘返……作为津甘共建(河西区援建)的乡村振兴示范村,贾洼村的祥和与美好书写了天津市与我市东西部协作的生动篇章。
  天津,华北地区沿海城市,改革开放先行区,经济繁荣;平凉,原六盘山特困片区和陕甘宁革命老区的重要组成部分。两个看似毫不相干的地域,两个发展现状悬殊的城市,因为一场历史赋予的重任,紧密联系在一起,两地跨越千里,心手相牵,共同挑起同步小康大业,用真心、真情、真策给平凉儿女带来了看得见、摸得着的实惠。
 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,开展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,是党中央着眼推动区域协调发展、促进共同富裕作出的重大决策。要适应形势任务变化,聚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,深化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工作。
  去年以来,天津、平凉两市围绕抓帮扶促巩固脱贫成果,抓示范促乡村振兴,抓合作促区域发展,克服疫情影响,提升协作成效,东西部协作在促进我市农民持续稳定增收中再结硕果,天津市及各协作区拨付我市东西部协作援助资金4.86余亿元,自帮扶以来共计援助资金10.54亿元;南开大学援助我市561.1万元,自帮扶以来共援助资金1760.57万元。同时天津市和我市各县(区)加强衔接沟通,早谋划、早部署、早推动,今年共同谋划确定9大类128个帮扶项目。截至目前,128个帮扶项目已全部开工实施,支出资金1.96亿元。
强化产业帮扶 注入共同富裕“活水”
  11月29日,在静宁县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园的“李记大饼”车间,各台机器有序运行,一个个静宁大饼源源不断地在生产线上成型。据“李记大饼”总经理李国相介绍,之前他一直是小作坊生产,现在建成了标准化生产线,产品保留传统老工艺的同时,规模扩大了,质量更加稳定了,借助东西部协作和消费帮扶的便利,下一步他计划通过线上销售,拓展销路,让全国人民都能吃上静宁的大饼。
  静宁县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园,是天津市武清区与我市静宁县东西携手建园兴产业的典型实践。立足静宁农业大县实际,武清区充分发挥资金、资源、人才等优势,多次组织专家团队反复论证、科学谋划,在静宁工业园区建设东西协作共建工业产业园,以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为主体、劳动密集型企业为重点、高新技术企业为补充,通过招商引资吸引天津企业入驻,激活民资引导县内企业集聚,着力构建产城融合、工农互促、以城带乡、共促振兴的良性发展格局。
  同样,庄浪县也传来了好消息!在天津市援庄浪县工作组的帮助下,今秋庄浪36.5万亩马铃薯丰收了,薯农们分拣、装袋,在“薯”光中忙碌着……他们感叹道:“多亏了天津来的老师们,让我们的马铃薯长成‘致富薯’,让薯农告别‘薯道难’。”
  据了解,天津市瞄准庄浪县土壤富含钾元素,且昼夜温差大,特别适合马铃薯生长和薯块膨大这一优势,以及马铃薯原原种的广阔市场前景,决定把马铃薯产业作为庄浪县富民强县的“黄金产业”来抓。并先后投入东西部协作财政援助资金3000余万元,与庄浪县共建300亩马铃薯津甘产业园,将马铃薯脱毒种薯原原种“雾培法”生产技术与智慧农业设施深度融合,精准控温、控水、控肥,使马铃薯脱毒种薯原原种周年连续生产,既保障全县薯农对脱毒种薯的刚性需求、对外供应优质原原种,又拉动当地农民稳岗就业。目前,马铃薯津甘产业园增加了21套“雾培”生产设备,原原种繁育产能从每年2400万粒升至4000万粒,扩繁原种(指1号种子)2万多吨。
  乡村要振兴,产业发展是重点。我市始终坚持把产业合作作为东西部协作帮扶的“重头戏”,聚焦平凉红牛、静宁苹果、设施蔬菜、中医中药等9大产业链,统筹安排1.42亿元帮扶资金投入产业合作项目,占帮扶资金总量的58%以上。持续推进“一县一园”建设,在天津市协作区的积极推动下,共建成产业园区7个、帮助新引进企业7家。深入开展“百村振兴计划”,继续引导协作区资源助力打造集“五大振兴”于一体的乡村振兴示范村17个,共确定示范村建设项目22个,计划投入资金0.37亿元。
  同时,天津市高度重视和发挥消费扶贫在东西协作中的重要作用,紧盯东部消费市场,与我市各县(区)龙头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,通过健全协作机制、提升产品质效、优化销售渠道等推动消费帮扶提档升级,确保我市特色农产品在天津协作区地方特色消费帮扶实体店、各大电商平台特色品牌专区销售渠道畅通;我市24家本地农特产品公司与天津方企业签订线上采购合同,线上销售金额达1455.44万元。通过“线上”“线下”两条渠道,完成消费帮扶4.92亿元,有效带动我市1.42万户脱贫群众稳定增收。
坚持人才共育 锻造东西协作“铁军”
  今年10月下旬,在灵台县朝那镇中心小学,一场精彩纷呈的“创变国宝·泥塑瓦当”主题宣教活动正在进行,执教者是天津市津南区一级美术教师刘军,他从一片片小小的瓦当入手,用风趣幽默的教学语言和神采飞扬的教学热情,带领学生们探索中国古代建筑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,受到灵台师生的喜爱。
  这已经是刘军第二次来到灵台,此次和刘军一起援灵的还有其他12名来自津南区的优秀教师。他们积极响应东西部协作对口帮扶支教政策,抵灵后,迅速深入灵台各中小学、幼儿园开展工作,立足课堂教学,精准分析学情、精细设计学法、精密调控课堂、精简课堂训练、精心作业辅导,用先进的教学理念、灵活的教学方法为每所学校注入新活力、带来新气象。
  扶贫先扶智,人才交流是关键。今年,天津、平凉两市组织开展党政干部、专技人才双向挂职交流,不断促进人员互动、技术互学、观念互通、作风互鉴。持续加大东西部协作人才交流力度,我市选派31名党政干部、306名专业技术人才到天津协作区挂职交流,天津协作区向我市选派16名挂职干部、193名专技人才开展挂职锻炼和帮扶,两地共同育才,锻造协作“铁军”。
加强劳务协作 托稳群众增收“饭碗”
  线上,通过微信公众号、求职网站等就业平台推送武清区招聘信息,吸引泾川县劳动力参与“云招聘”,实现“快就业”;线下,武清区人社局组织8家重点企业赴泾川县开展为期3天的现场招聘会……今年年初,为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果,助力乡村振兴战略,天津市武清区人社局面向泾川县开展主题为2022年“春风行动”暨武清-泾川东西部劳务协作专场线上线下“双线”招聘活动,共提供岗位760个,现场求职近6000人次,达成就业意向450人左右。
  一人就业,全家脱贫,增加就业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一个有效渠道。
  今年,围绕农村劳动力到天津协作区就业、就近就地就业等指标,天津、平凉两地协作区积极加强对接沟通,广泛征集企业招聘需求、网罗更多就业岗位,在输出地和输入地之间搭建劳务对接平台,筛选优质企业,通过“智慧劳务平台”“劳务快讯”及各县(区)劳务工作群推送发布并持续更新,及时将岗位信息送到农户手中,两市协作区共同组织召开招聘会38场次,提供就业岗位2.12万个,累计达成就业意向868人;组织开展的2022年“春风行动”暨东西部劳务协作对接交流启动仪式和“暖春送福万岗万人”活动,通过“点对点、一站式”劳务输转,共输转农村劳动力1.48万人,有效拓宽了脱贫群众的就业渠道。


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